“爸爸媽媽,快帶我去打印我的聲紋玫瑰!”“我也要用聲音把小球浮起來!”“在水下也能打電話?真了不起!”
2021年5月22日,中科院海洋信息技術創新研究院暨聲學研究所開展了主題為“百年復興路 科學正當時”的第十七屆公眾科學日活動,主要包括科技成果展示、科普報告、科學實驗、科普視頻展映、趣味知識問答等內容。1000余人走進聲學所中關村園區,體驗聲學科技的奇妙。
本屆公眾科學日活動得到中科院科學傳播局的大力支持,副局長王秀全來到聲學所活動現場,觀看了科普報告和部分科學實驗演示,對科普宣傳工作給予了指導。
聲學所首次采取線下與線上相結合的活動形式,借助微博、抖音、今日頭條等新媒體平臺,面向公眾開放,讓更多的人了解聲學所,感受聲學世界的奧妙和獨特魅力。聲學所科普社準備了5場科普報告?!皧^斗者”號聲學團隊的廖佳偉作《“奮斗者”號萬米發聲》報告,講述了如何讓“奮斗者”號耳聰目明萬米發聲,發出時代最強音的故事。石志奇帶來《小孔中的聲學大智慧》,介紹了馬大猷院士1975年提出的微穿孔板理論,通過科學家小故事,弘揚了老一輩科學家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白立新的報告《意料之外與情理之中——有趣的氣泡》帶大家走進微觀世界,認識這些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有趣氣泡,領略它平凡中的神奇;張鵬遠揭秘《語音的奧秘》,講述在人工智能時代,科學家們對聲音的研究有哪些最新的進展;湯起斌、孫冠文聯袂出演《來自火星的“你好”》,與大家一起認識火星上的聲音與在地球上相比究竟有哪些不同,火星上的聲波有什么特別的用途,探索火星上的聲音奧秘。報告內容同步在聲學所的抖音、頭條等賬號“中科院聲學所”、中國科普博覽微博、北京青年報新媒體矩陣播出,觀看量達98.7萬。
線下活動精彩紛呈。近40位青年科技工作者給現場觀眾介紹了我國自主研制的深海低噪聲毛發阻尼陣、合成孔徑聲納、指向性揚聲器、超聲導盲儀、利用喇叭降低煩惱噪聲的有源消聲器、外科大夫的手術利器——超聲手術刀、超聲相控陣無損探傷儀、無線無源的聲表面波溫度傳感器、聲表面波氣體傳感器等,通過實驗演示講解其中的科學原理,揭開這些神秘聲學儀器的面紗。5G網絡技術、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和心臟健康智能診斷系統的體驗互動,“捂耳朵的大熊貓”“水下電話機”“聲紋玫瑰”以及超聲乳化、清洗、霧化、聲懸浮的演示與講解,讓觀眾享受到科技的魅力;紀錄片《德高昭然 責任在肩——紀念國防水聲事業奠基人汪德昭》,更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為我國老一輩科學家心系民族、科學報國的精神感動。
全所高度重視本屆公眾科學日活動,所領導周密部署各項工作,綜合辦公室、資產條件保障部、人力資源部、各研究單元、研究生會等部門精心策劃、認真準備、密切配合、團結協作,讓公眾既能面對面融合互動,也能足不出戶暢游聲學知識的海洋,避免了大規模聚集,嘗試了科學傳播工作的新模式,活動取得了圓滿成功。

聲學科普報告(圖/中科院聲學所)

科普報告廳座無虛席(圖/中科院聲學所)
中科院科學傳播局副局長王秀全同聲學所工作人員合影(圖/中科院聲學所)

小朋友們排隊領自己的聲紋玫瑰(圖/中科院聲學所)

帶走聲紋玫瑰,點亮科學種子(圖/中科院聲學所)

聲懸浮實驗(圖/中科院聲學所)

水下電話機(圖/中科院聲學所)

捂耳朵的熊貓記錄實時噪聲分貝值(圖/中科院聲學所)

西區互動體驗廣場(圖/中科院聲學所)

志愿者合影(圖/中科院聲學所)